古风新尚与融贯东西

来源21经济网   2023-05-20 06:08:40

近日,“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厅正式开放。本次展览通过“城事乡思”“匠星璀璨”“古风新尚”“融贯东西”四个章节,向观众展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绘画的发展盛况,同时也勾勒出19世纪异彩纷呈的欧洲艺术发展历程。


(相关资料图)

彼时的艺术以丰饶多彩的面貌绽放着独属于自己的风华。据馆方介绍,本次展览是继2020年初《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特展和2021年初《黄金国之谜——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之后,广东省博物馆时隔近两年再度重启引进展。通过100多件由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下属的沃克美术馆、苏德雷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和世界文明馆精选的珍贵展品,联合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精美文物,共同呈现这一时期绝妙多样的杰出艺术成就以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盛景。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查尔斯·爱德华·佩鲁吉尼的唯美主义作品《芍药》。 梁信 摄

风景画的“突围”

风景画是英国对世界视觉艺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早在14、15世纪,风景绘画常常以背景的形式出现在壁画和祭坛画中,或是作为点缀和装饰出现在插图之中。但工业革命自18世纪中叶兴起后,机器代替手工生产使得大批的劳动者被迫到城市谋生。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厌倦了工业化都市文明的同时,怀念起家乡美丽的自然风景。1746年,一直创作肖像画的英国画家理查德·威尔逊首先开始对自然风景产生兴趣,并大量体现在其作品上,于是才有了最初的英国风景画。威尔逊也因此被称为“英国风景画之父”。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在托马斯·庚斯博罗、理查德·威尔逊、罗伯特·科仁斯等艺术家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探索后,英国风景画逐渐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的影响,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19世纪,泰斗级风景画家威廉·透纳的出现,更是使得以风景画为代表的英国美术成功跻身到国际艺术的舞台。

威廉·透纳是英国绘画史上的天才人物,10岁即表现出绘画才能。他喜欢描绘自然景观,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独到精妙,善于捕捉光线和大气转瞬即逝的瞬间,尤以绘画富有想象力的风景及海景而闻名,被后人奉为印象派的先驱。26岁时,他因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被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破格接纳为最年轻的会员。作为一个多产的艺术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几千幅素描、雕版画、水彩画及油画。

在这次特展众多描绘城乡风景和生活的世情画卷中,就有一幅透纳晚年重新绘制的风景画《沉船浮标》。这幅画首次绘画于1807年,但在1849年的重绘中,透纳融入了自己后期更为强调广度、氛围和运动的风格,而不再关注描述性的细节。策展人、副研究馆员王婷介绍:“在这幅描绘了早期泰晤士河景色的油画里,天空被双彩虹占据,一道闪光照亮了中间那艘船的船帆,而左边船只上身影模糊的人似乎已陷入危险。透纳在画中加入的‘浮标’,强调了人类面对无情大自然时的无能为力。此画作既是他热爱大海的写照,也可以看作是他对生活本身的总结与思考。”

“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厅展出至2023年8月20日。 梁信 摄

百家争鸣美学盛放

彼时正是英国绘画史上革故鼎新的时期,也是艺术流派百家争鸣的盛放时期。在风起云涌的那个时期,各大流派在艺术舞台上不断地“你方唱罢我登场”。

19世纪中叶,英国风景画的高峰已过,学院派力量强大,很多绘画呈现出教条呆板的匠气。1848年,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共同成立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主张从拉斐尔以前的中世纪和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中汲取灵感,提倡回归单纯、朴素地反映自然的艺术创作理念。

拉斐尔前派的信条是:鲜明而确定的形体、纤毫毕现的细节、清晰而明亮的色彩。这些特点都可以在威廉·亨特的作品《意大利孩童(编稻草的托斯卡纳女孩)》中一一找到对应:在画的正中间,是一个暖色高亮的天真少女形象,女孩手中正忙着把草条制成草帽。女孩上半身的衣服图案和质地被刻画得非常细致,手中编织的稻草和肩上鸽子的羽毛细节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拉斐尔前派常常喜欢使用“象征现实主义”的手法——用一个自然物体来表达象征意义。而在这幅画中,亨特则用栖息在少女肩膀上的鸽子代表了“亚平宁山脉城市特有的温柔”。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唯美主义开始在英国盛行,它的信条更为简单而直接: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单纯的感官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说教,所以唯美主义强调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和艺术技巧,以及追求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在展出的唯美主义大师查尔斯·爱德华·佩鲁吉尼的作品《芍药》中,可以看到他将粉红调的芍药放在前景最显眼处,提取花朵叶子的绿色作为画中女性“唯美服装”的色调,背景为灰绿色,女性的红色头发和肉色的肌肤为整幅画作的色彩协调提供了点睛之笔。从整张画来看,画中女子娴静朴实、美丽大方,观者可以从中感受对“美”最直观的诠释。

此后,带有怀旧色彩的古典主义以及更加注重心灵、直觉等内在精神世界的象征主义绘画也在那个时期的艺术舞台上先后“登台唱戏”,逐步启发着英国的绘画艺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和进化。

当艺术走进生活

由于英国经济发展飞速,社会的繁荣不仅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勃兴,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风尚,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迁。维多利亚时代前后横跨六十多年,服饰和珠宝作为时尚之“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过改变。由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着装始终是中上层阶级女性的恒定标杆,因此她典雅大方的风格以及后期以哀悼服饰为主的打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服饰特征。

1861年12月,阿尔伯特亲王因伤寒病逝,女王为了纪念这份真情厚爱,直到1901年女王去世前,她都一直穿着黑色丧服,并佩戴与丈夫相关的首饰。在这次的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一套朴素肃穆的全黑色女王午后礼服,裙子上缝有黑色蕾丝和象征哀悼的黑纱装饰。据介绍,后来女王的那些黑色衣服许多都被传给她身边忠诚的仆人和侍从,因此这部分服装才得以保存至今。而与礼服摆在一起展出的还有一双黑皮鞋,这双“老古董”跟我们现代人所穿的鞋子十分不一样——鞋形不分左右脚。据悉,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穿鞋的人可以经常左右脚交替穿鞋,这样两边的鞋底都能得到同等的磨损。

在19世纪中叶,由于头发可以长久储存又不会腐烂,当时的人们深信发丝具有神圣的特性,可以象征着永生。因此,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会用已故或者仍健在的亲友的头发做成手链、项链、戒指等首饰随身佩戴,以表达人与人之间跨越生死的浪漫情意。但到了19世纪末,由于头发首饰过于流行,珠宝商不得不从外国进口头发来满足顾客需要。随着头发首饰的生产走向商业化,它本身承载的情感意义也大大减弱,多数时候仅作为一种时尚与身份的象征,因此很快这种特殊的饰品也走向没落。

来到特展的最后一部分,馆方还着重展示了许多诞生并盛行于18、19世纪的外销画和外销扇。有着千年商都之称的广州,也是中西艺术文化交流的门户,就在这频繁的贸易往来中,东方的工艺与西方的审美碰撞,促成了远洋之外的全新生活风尚。这一件件细腻精巧、实用美观的外销商品,不仅代表着广东工匠的超凡手艺水平,也成为了中国贸易和中国制造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时代物证,鼓舞着今天的我们进一步促进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学习互鉴。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