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这是“上海方案”_环球消息

来源杭州网   2023-05-28 08:19:13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 前不久,刚刚公布的截止到去年年底的数据显示,上海户籍人口当中,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36.8%,也就是100个人当中,有接近37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比全国这个数字还要多一倍,上海可能比全国的其它地方要提早20年面临了老龄化的冲击,也因此他们在开展养老工作方面要更早,也可以说现在做得更好。因此,我们需要照照上海这面镜子,一方面关注今天的老人,同时关注明天的我们自己。

上海“家床”服务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黄浦区的沈绍桢老人,是上海市553万老年群体中的一员。尽管已经68岁,他还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从早到晚忙得停不下来,除了做饭、接送小孙女,他还有一个更大的牵挂,那就是已经97岁高龄的老母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了照顾好母亲的晚年,沈绍桢花了不少心思。送过养老机构,但母亲适应不了集体生活,请过全职保姆,保姆的素质又参差不齐,直到最近两年,他所在的老西门街道推出“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他为母亲购买了每月7000多元的服务包,一位24小时护理员住进了家里。

在我国,百分之九十的老人希望在家养老,本周,我国首份《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公布的16个服务项目就包括,对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支持,对于选择在家供养的特困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上海的“家床”服务正是对于居家养老的一次探索。而沈绍桢最看重“家床”的,是护理员之外,还有一个团队管理母亲的健康。每隔几天,专业护士会上门监测母亲的各项生理指标,还可以帮忙拿药、陪同看病等。

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最害怕突发疾病。在老西门街道,购买家床服务的老人,家中会安装紧急呼叫铃,社区内的困难、高龄老人则是免费安装。紧急呼叫铃提供24小时应急服务,另一头连接着街道的家床服务中心。

家庭照护床位,也就是把养老院搬到了自己家里头,如果我们可以去比喻的话,床位是千条线,那么应急中心就是一根针,因为当他有各种呼叫和需求的时候,应急中心如何反应,来,我们去看一看。

家床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呈现着街道377个床位的即时信息,一旦老人按下了呼叫铃,大屏幕就会拉响警报。

在每一个“家床”下面,还装有一个睡眠监测仪,记录老人的睡眠时间、翻身次数、离床次数等信息,由此形成报告,评估老人的健康状况,还可以排查一些异常情况。

在这个街道的“家床”服务内容中,有做饭、清洁、康复按摩等300多个项目,老人像点外卖一样自由选择,可以单点,也可选择套餐。其中,基础套餐包含每月13个小时的上门服务,政府补贴后价格是360元,但补贴只有半年。让机构欣慰的是,补贴结束后,绝大多数老人选择了续签。在业内人士看来,选择养老服务时,价格并非唯一重要的因素,服务质量和个性化程度也非常重要。

在家床服务中心,医疗力量相对薄弱。就在上周,老西门街道家床中心与社区卫生中心举行了医养结合共建仪式,家庭照护床位将升级为“家庭病床”,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将上门为老人提供问诊、配药、康复等服务,养和医之间的最后100米有望打通。

123下一页全文阅读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